学生社会实践

  1. 红色记忆中的湘江

  2. 发布时间:2019/08/20   浏览:

红色记忆中的湘江

                         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  龚万美

千古江山吊英雄,红流磅礴走工农。湘江血战连天浪,泸定飞行绝地风。

走马南天人似铁,挥鞭北地气凌虹。江山不负英雄志,遗有风骨天地中。

万里长城是你坚如磐石的意念,

涛涛江水是你所向披靡的气势,

广袤大地是你心之所向的茫茫绿野;

你是行走在沙漠背脊里的沙粒,

你是水中百折不断的蒲苇,

你是夏日炽热中的清凉;

是你在微妙的生命里照射一缕阳光,

是你呼唤出春华秋实的景象,

是你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自然,你就是——红色记忆中的湘江。

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州县,全长八百一十七公里。1933年蒋介石组织发动了对中央革命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在湘桂边境布署大军围堵红军,以至于湘江硝烟弥漫,而在此战役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李德同志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的作战方略各有千秋,导致最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冲破一道防线又迎来另一道防线,毛泽东同志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尽可能的多送一名战士出湘江”,蒋介石多次发现红军作战意图,为了堵住红军突破出湘江,调集了四十万大军,在湘江一线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于是,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兵分两股强渡湘江。湘江战役,成为了史上最悲壮的战役。

历史之所以要铭记,因为它刻述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只有更好的了解过去,才更懂得珍惜和平。当历史的浓烟逝去,英烈们的鲜血已经褪红,我们已经无法再亲身体会当年是何等的残酷壮烈,但只要我们昂起胸膛仰望苍穹,随时都能感受到当年支撑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之气魄。他们牺牲了,是那般的轰轰烈烈,是那般的铁血铮铮。他们完成了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践行了对人民的诺言,传承和发扬了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英烈们用他们的“死”,托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湘江是旧的,它仍然波涛汹涌,川流不息;湘江是新的,流着新的水,养着新的人。现在的湘江已不再是1934年的湘江,今天的湘江是那么的祥和安定,而当年的湘江战役,虽然最后中央红军取得了胜利,但这是无数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千疮百孔的身躯浴血奋战拿命换来的。记忆是铭记历史最好的良方,湘江战役到今日,已经过去将近百年,我们不仅缅怀战役的胜利,胜利的果实更是一种勇气的凝聚,一种精神的鼓舞。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用他们的大无畏献身精神为世间树立了浩然之气,他们的热血不曾停留,或途径沙漠,或历经灌丛,一直都在勇往直前,也必然会浸没融入我们的血液里,也必将经由我们传承给后人,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纵观历史,坐看今朝。每一个战争都是血的教训,湘江战役,红军四处受阻处境万分险恶,前有湘江阻难,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穷追不舍。中央红军有主力1、2、3、5、8、9军团以及两个独立纵队毛泽东带领的就是二纵队,古博对他带领的二纵队质疑,叫他带领的队伍少睡点觉,少停留休息加快步伐追赶上一纵队时,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扛着大铁锤,怎么走,那些都是战士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他们有能力再创造”在他眼里可以走得不快,但一定要走得稳,他带领的二纵是最慢的,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没有丢下任何一名战士。“血战湘江”这部影片中深刻记得其中一个牺牲的战士在最后倒地时,奄奄一息的对他的师长说:“帮我把帽子戴正”,他为是红军而感到骄傲。历史事实的证明,红军,可以创造奇迹。

1934年11月27日到12月1日,与国民党苦战了五昼夜,虽然最后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的企图,但红军也因此损失惨重,导致战斗力下降,人员从8万多人减至3万人。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李德,古博的错误作战方针,但在最后,湘江东岸的6个师前仆后继渡过了江口,而在这里,年仅29岁的陈师长重伤昏迷被俘,下一刻,就是将其头颅割下挂于城墙示众。牺牲之际也毫不示弱,反而斩钉截铁,这就是英雄气概。

湘江战役后,就流传了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三年之定,十年之约,这是对先烈者的敬仰。他们使原本澄净见底的江海染成了鲜红一片的模样,他们赋予了这条河流新的生命和意义。滔滔之江水永无反复,它能冲走水中的淤泥,岸边的海草,但冲不走岁月的印记,冲不走人民对老一辈革命者的思念。当我们漫步在湘江边上,感受这里曾经流淌的热血,还有地底下、大江里无数红军英烈的遗骸。巍峨的高山是他们挺拔的身姿,汹涌澎湃的波涛彰显他们必胜的决心,沉稳坚韧的沙砾是他们伟大的信仰,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今天的朵朵鲜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惧怕眼前的困难呢?

战役中红军一直英勇顽强,震声滔天,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虽然一个个红军战士倒于血泊之中,但红军精神还是无坚不摧。血,宣红一片。这时红色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是人们眼中的希望,是生命的象征,意味着一生幸福的寄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近百年,也是红色飞舞的世纪,中国共产党早已与红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百年的奋斗史就是红色精神的发扬史,它把每个中华儿女深深联系在一起,而国民精神的支柱是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就像是一条纽带,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紧紧相系,牵引着人们走向光明。

湘江战役,对于当下繁杂的时代,具有更多的教育引导意义。湘江战役不仅打出了希望,更打出了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是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拼搏精神,团结一致服从命令的组织精神。湘江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的新生青年,爱国敬业,自立自强,把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让这种革命精神和创新驱动着我们勇往直前。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全国众志成城进行经济建设,现在的我们,拥有了美好的一切,过上了先辈们梦寐以求的生活,我们更加应该珍惜和平富强的来之不易,更应该倍加努力,把这份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传承下去。他们当年那么艰难困苦都支撑过来了,我们还能再埋怨什么呢?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湘江战役,谭家桥战役损失惨重,他们只有树皮、草根果腹,薄衣御寒,面临着武器弹药比他们更多更先进的反革命集团的武装围剿,不曾后退半步。长征给我们留下的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英雄气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命的意义在于服务人民。古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身为炎黄子孙,不需要拥有前知五百年,后通五百年的本事,而要传承存于骨子里的红色基因。花苞的绽放离不开雨露浇灌,阳光的沐浴,江水的奔流不息是远方给予的勇气。身先士卒、弹尽粮绝为国献身的杨靖宇;家喻户晓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带领我们走上世界前沿的钱学森,他们都在传承红色基因,为国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用他们的信念写下了无数宝贵而光辉灿烂的诗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湘江如今的河水碧蓝天,红色基因的不变灵魂,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守护着一切。党是成熟的稻麦,人民就是满满丰收的麦农;党是一簇簇蒲公英、一片片大蒲扇一、道道湛蓝色彩,万物尽在这圣神的帘子之下。把党的功绩温故而知新,把党走过的艰苦历程作为红色精神,挂于空中,为他驱走夏日的酷热,带来清凉。将党的奋斗目标深深烙于心中。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红色基因的传承,湘江战役的伟大精神打开了人们沉封的思想。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的探寻,而坚持到底的精神就是生命的那一点红,不怕死的骨气就是生命中的颜色。思想能鞭策我们的行动,在湘江战役中战士们团结一致,屡败屡战,从不退缩。湘江战役证明,军队就是需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整纪战斗作风,随时蓄势待发,而湘江战役中的伟大精神正是我们所要传承发扬的。

红色基因,是先烈革命者的信仰,是于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它内嵌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外镶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眼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为国尽职尽忠的有为实践。与其说祖国赋予了他们力量,不如说是他们点亮了国家之光。

红色文化,是人民超强的战斗力,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不可欠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军中最小的有12岁的小女孩,身虽弱小,骨气比天高。她们充满战斗力,面对比自己多出数倍的敌人依然意志如钢,从不畏惧。每一位英烈,都是我们的红色文化之根基。

红色记忆,是对英雄们的永恒眷念,是缅怀烈士、纪念长征的一种延绵不绝的精神力量。回忆往昔,中华民族受到太多的压迫,在身心疲惫不堪的状况下,还要面对敌人的残酷,前路茫茫,最后还是用坚强的毅力战胜了敌人的围攻。只要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就有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战斗精神。

红色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传承着中华民族坚韧意志,镌刻着国家的宏图大业。湘江战役,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光辉岁月,更多的是它蕴含着共和国光明的未来,诠释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