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政策

  1. 关于2014年我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设置及志愿设置与填报的通知

  2. 发布时间:2014/06/03   浏览:

各市、县招生考试院(招生办):

      现将我区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设置、志愿设置、志愿填报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录取批次设置

      我区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共设置16个批次。其中,本科共设置13个批次:本科提前批、独立学院提前批、自主选拔录取批、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批、艺术特长生录取批、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一批预科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二批预科A类、本科第二批预科B类、本科第三批、本科第三批预科。高职高专共设置3个批次:高职高专提前批、高职高专普通批、高职高专预科批。

除自主选拔录取批、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批、艺术特长生录取批外,其余各批次均预留征集志愿时间,并根据录取时计划完成情况确定是否征集志愿。

二、志愿设置

      我区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设置仍分为顺序志愿、平行志愿和自主招生志愿三种模式。顺序志愿是指在某个录取批次设置的多个院校志愿有先后顺序,其表述方式如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平行志愿是指在某个录取批次设置的多个院校志愿均为并列志愿,其表述方式一般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多个志愿,如A志愿、B志愿、C志愿、D志愿。录取前填报的平行志愿均为第一志愿。自主招生志愿是指取得自主选拔资格、高水平运动员资格、艺术特长生资格的考生填报的志愿。

(一)顺序志愿设置。

      我区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共设置6个顺序志愿批次。其中,本科共4个批次:本科提前批、独立学院提前批、本科第二批预科A类、本科第三批预科。高职高专共2个批次:高职高专提前批、高职高专预科批。

顺序志愿的各批次分别设置2个院校志愿,即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每个院校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校内专业调剂”选项。

(二)平行志愿设置。

      我区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共设置7个平行志愿批次。其中,本科共6个批次: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一批预科、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二批预科B类、本科第三批。高职高专共1个批次:高职高专普通批。

      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分别设置4个院校志愿,均为第一志愿,每个院校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校内专业调剂”选项。其中,区内院校在“是否服从校内专业调剂”选项中再分为三种选项,具体表述为:一是全部服 从调剂,即服从到该院校的所有专业;二是部分服从调剂,最多服从10个专业,即在该院校内再选择10个校内专业服从调剂;三是不服从调剂,即不服从该院校所有校内专业的调剂。

(三)自主招生志愿。

      我区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共设置3个自主招生志愿批次,

包括自主选拔录取批、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批、艺术特长生录取批,仅供取得自主选拔资格、高水平运动员资格、艺术特长生资格的考生填报。

取得自主选拔资格的考生填报的志愿必须是考生本人所取得自主选拔资格(包括经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的自主选拔、农村专项和试点院校等项)的院校和专业;取得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考生填报的志愿必须是考生本人所取得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院校和专业;取得艺术特长生资格的考生填报的志愿必须是考生本人所取得艺术特长生资格的院校和专业。获得多所院校自主选拔资格、高水平运动员资格或艺术特长生资格的考生,只能选择一所填报。

      所有院校(包括在本科第一批和本科第二批录取的院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和艺术特长生均在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批和艺术特长生录取批录取;考生在自主选拔录取批、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批和艺术特长生录取批被录取后,则不可被后续的录取批次录取。

三、志愿填报时间安排

      本科提前批、独立学院提前批、高职高专提前批志愿填报时间:2014年6月17日10:00—6月28日10:00。

      本科其他批次志愿和高职高专其他批次志愿填报时间:2014年6月28日15:00—7月2日10:00。

      请各市招生考试院(招生办)特别提醒考生、中学注意,今年高职高专普通批和预科批填报志愿的时间与往年不同,已提前至2014年6月28日15:00—7月2日10:00,与本科其他批次填报时间一致,考生务必按时填报。

      各批次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将在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公布。

四、志愿填报方式及要求

(一)填报方式。

 志愿填报采用网上填报方式。

(二)填报要求。

1.考生应在全面了解有关高等学校招生章程(通过网站查询或电话咨询)以及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公布的招生规定、《2014年高考指南》和《2014年普通高考指南—招生计划篇》后,结合本人志向和德、智、体等方面情况根据自己报考科类,认真填报院校、专业,不应由别人代填。

2.考生在登录网站填报时,应仔细阅读并按照网上填报说明进行志愿填报。

3.志愿填报演练期间修改的登录口令在正式填报时已全部失效,演练时填报的志愿也全部清空。正式报志愿前,会给每位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发放密封的考生身份识别码(即初始密码)。考生在初次登录时,需要输入自己的报名号、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登录成功后必须先修改密码并重新登录后才能开始志愿填报。密码修改后,考生使用的身份识别码即失效。修改过密码后再次登录志愿填报页面时,只需要填准考证号及密码即可。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将自动记录考生登录系统的时间及所做的操作。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请考生注意将自己的报名号、准考证号、身份证号、考生身份识别码及修改过的密码妥善保管,因泄密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负责。报名点应妥善保管并及时发放考生身份识别码,未经考生本人同意不得代为开封。

4.如有密码被他人修改或遗忘密码的,请向报名地招生办咨询,带齐有关证明材料,由考生本人到市、县级招生办申请予以重新设置新密码。凡由市、县招生办重新设置密码的,登录后应先行修改。

5.如确信自己的考试科类(科目组)信息有误以致不能填报相应志愿的,应及时向报名地招生办报告。

6.考生志愿在招生办指定的工作站打印确认前,可反复修改。一经打印确认,考生本人及任何其他个人和单位均不能修改,考生再登录时将看不到“填写志愿”的选择项,只能查询本人志愿。考生在确定自己的志愿信息后,有义务按报名地招生办指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志愿的打印确认,以杜绝他人篡改的可能性。考生如逾期不进行志愿确认,视同自愿放弃确认权利,其志愿信息以网上志愿填报工作截止时的信息为准。

7.为保证志愿填报工作的顺利进行,考生填报志愿时,每次登录系统后的有效操作时间限定为15分钟。因此,建议考生先将有关志愿信息(院校代号、院校名称、专业代号、专业名称等)在纸上整理好,登录系统后按整理好的内容进行选择即可。超过规定时间再提交志愿信息的,将会被系统拒绝。

8.考生每次填报、修改或浏览完志愿后,务必点击“退出登录”并关闭所有填报志愿期间打开的窗口,以免他人进行不利于考生本人的修改和信息收集。

9.如因网络原因不能在网上正常填报志愿的,请及时与报名所在地招生考试院(招生办)联系,招生考试院(招生办)应向考生提供帮助或以其它方式采集志愿。

10.考生签字确认的志愿表由报名站按准考证号顺序整理,保管至当年录取工作结束。

五、志愿填报科类限制

      填报志愿时,理工类(“3+理科综合”)考生,可选报理工类的所有专业;体育类考生除可选报体育类所有专业外,还可选报理工类所有专业;艺术(理)类考生除可选报艺术理类所有专业外,还可选报理工类所有专业。文史类(“3+文科综合”)考生,可选报文史类的所有专业;艺术(文)类考生除可选报艺术文类所有专业外,还可选报文史类的所有专业。理工类考生不能填报文史类专业,文史类考生也不能填报理工类专业。

六、志愿填报组织工作

(一)志愿填报工作由市、县招生考试院(招生办)负责组织实施。

(二)市、县招生考试院(招生办)可设置高考志愿填报工作站,原则上高考志愿填报工作站与高考报名站相一致。

(三)自治区招生考试院负责为网上填报志愿提供技术保障,并负责培训设区市招生考试院(招生办)相关工作人员。市、县招生考试院(招生办)负责培训各高考志愿填报工作站的工作人员。

七、其他

(一)请各市、县招生考试院(招生办)及时将本文件转发给辖区内有考生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

(二)我院设计制作了高考志愿解读光盘(2012年版),将于6月5日前以特快专递方式寄给各市招生考试院(招生办),请各市招生考试院(招生办)尽快发放到各县招生办以及辖区内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进行宣传。

 

 

                                                                                                                  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

                                                                                                                        2014年6月3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各有关高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办公室          2014年6月4日印发